千头椿植物种植设计在发展的各个时期都体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内涵,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加关注周围的人居环境质量,千头椿植物种植设计应遵循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原则,从而在园林建设中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千头椿植物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阻滞尘埃,调节小气候环境温度、湿度,降低噪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吸收有毒有害气体等多种生态功能,且主要是通过叶片进行生理活动的,因此,园林绿地中物质及能量流动大小主要取决于千头椿植物叶片面积的大小,从而决定其产生生态效益的总量大小。因此,以叶面积为主要标志的绿量是决定园林绿化生态效益大小最具实质性的因素。将绿量作为衡量园林绿化建设水平的指标,重视绿化结构,改善现有绿地种植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提高绿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可进一步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科学性。改善人们生活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是园林千头椿植物种植的目的之一。一直以来我国沿用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平面指标对园林绿地建设水平进行定量评估,2008年2月国土资源部提出要进一步增加绿地率的比率,即绿化用地占总规划用地的百分比。然而,绿地中不同千头椿植物种类、不同种植结构,其生态效益差异很大:相同绿地面积的群落绿化绿地与纯草坪绿地的生态效益相差几十倍;即使同一树种,由于受不同树龄,不同生长环境等自身及外界因素影响,其生态效益也很不同。仅仅依赖原有的平面绿化水平衡量指标,不能量化其实际生态效益,绿量作为立体评价指标则能较好地反映不同种类千头椿植物、不同种植结构绿地、同一千头椿植物不同生长时期、不同生长环境的实际生态效益。因此,确立绿量指标,结合生物科学、生态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等原理和方法,优化千头椿植物种植结构,促进千头椿植物生态效益的发挥。
① 体现整体性 千头椿植物在我国传统园林中没有形成整体景观结构,更多的是作为配景通过孤植、对植、丛植等表现形式与建筑、山石、水体等配合形成局部景观,这与大尺度的现代园林景观建设是相悖的。作为构成现代园林景观的重要组分,千头椿植物种植设计必须在尊重地域、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上,立足于构建园林景观整体性,将整个景观作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现代园林千头椿植物景观要实现多样性,应由形态、功能不同的绿地类型组成,这种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千头椿植物种植设计方法,主张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来指导千头椿植物种植设计。如在系统研究园林景观其他组成的特点、优势的基础上,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千头椿植物的形态、功能、物种多样性,通过版块、廊道、基底等形式,将建筑、地形、水体等有机整合,实现园林景观的整体性。